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行业资讯
您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3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引言
2023年10月10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关于公布2022年度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在49家孵化器参评角逐中,有3家被标识为专业孵化器,均顺利获得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殊荣。其中,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旗下青岛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孵化器是唯一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题的A类专业孵化器。
图: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部分)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说明:评价等级为A的孵化器中,名称前带有”*”的为专业孵化器,不带“*”的为综合孵化器
这是该园区自2015年起,连续7年获得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后,首次获得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殊荣,不仅是国企园区“常青树”的代表,更领先于一众新型科技园区。对于大多数为行业对标而造出更多新概念的园区来说,那些印象中发展求稳的国企园区,或许正以超越大众认知的速度迭代,成为业内不可忽视的强力对手。
从本次绩效评价指标看,园区要“专”,孵化有“质”已成为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评定的关键权重。优秀的孵化器要能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构建良好的科技创业生态,从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定和园区基于产业逻辑的运营能力有关。在亿翰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项目十佳》研究成果(点击可查看链接),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北方唯一跻身榜单十强的项目,入选核心就是基于产业逻辑去运营园区。
那么,在部分企业以地产化手段打造同质化综合性园区的背景下,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标准化的模式,打造产业概念更凸出的专业性园区?
图:项目全景鸟瞰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01
没有前期对产品规划定位专攻,就无法蓄积产业集群的势能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于2013年,总占地约57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这样一个中等体量的空间里,生物医药企业占比达90%,涵盖18个高新技术企业、21个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个省级瞪羚企业、10个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获批2个1.1类创新药物,申请及授权专利300余项,形成新药研发、检验检测、干细胞、生态农业、政产学研五大重点产业集群。
作为青岛高新区最早一批专业园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自2013年成功运营至今,见证了青岛高新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从“0”到“1”的蜕变。2022年,青岛高新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营收规模突破80亿元,成为了高新区核心产业,拥有全市医疗医药产业1/2的链主企业、1/3的市场主体,贡献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1/4的产值。在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与高新区共生长的过程中,仍保持着高效的发展驱动力,这与园区在前期策划阶段把握区域产业大势,深入载体空间研究所奠定的基础密不可分。
图:青岛高新区产业新格局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规划之初,区域产业尚不成熟,园区选择主动对接产业链条的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规划青岛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孵化器,增强对在孵企业的资金使用、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空间支持,为区域做好相应的配套企业集群。
同时,项目也在思考如何做好产业科技赋能、持续运维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让园区企业更加主动提升发展能效在外部立面,由迪拜哈利法塔的设计团队-美国T+D公司操刀设计。在内部空间上,项目载体优先满足生物医药企业的实用需求,切中企业的痛点,从而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基于此,园区九大楼宇涵盖了综合服务、科研平台、研发办公、研发实验等四类符合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载体。
 
 
图:项目楼栋功能分布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高标准的载体建设保证了项目能对已建成的空间和配套进行升级,充分满足生物医药企业特殊研发生产需求推动项目模式的打造和后续的发展园区载体层高4.2-6.5米,荷载2-8KN/㎡,单层面积800-2300㎡,各楼层均为丙级消防等级,具备独立的电力系统(电负荷可达2500KVA),独立新风进出管道,独立生物废水排污管道。尤其是园区分户销售,分割出租,可满足各类规模企业发展所需的办公研发、中试基地以及小型生产需求等,在产业空间和硬件支持上高于当下大多数生物医药园区。
尤其今年,项目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的环评顾虑,开展了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管理试点工作,依托园区升级的危废规范化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企业危废种类和数量信息上传,并由第三方机构定期处置。一方面,入园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方式解决自身危险废物处置的难题,帮助入园企业环保达标;另一方面,试点工作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给予资金补贴帮助设备引进,降低了园区后运营阶段的资金压力。
此外,在产品精研上,园区团队从建设到后运营阶段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心态:以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标准化为目标——以满足生物医药特有实用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企业入驻后痛点为核心,迭代各类配套,助力园区更好的适应并满足行业的发展要求。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笃定了区域的产业方向,构建了产业需求的载体,预留了产业升级的空间,是否就一定能保证在高度同质化园区市场中立于不败?
02
没有跳脱土地与空间的“内卷”,就无法聚焦产业生态体系赋能
今年二季度,园区了解到大部分入驻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保护以及维权工作方面存在不足,特由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联合青岛高新区财政金融部、青岛银行科技支行、青岛中天智诚科技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主办了科技金融补助申报工作宣讲,吸引20个园区企业代表参与。
实际上,园区每月至少有2次这样的宣讲或者论坛,园区团队都会充分协调资源,使得政府、行协、企业三方参与热情高,单场活动的含金量十足,目的就是让企业掌握真正的一手讯息,抽出精力聚焦自己的主业,这种价值远比当下大多数园区拼租金、拼低价更有效也更长远。
我们还在园区服务动态里看到,孵化支持、研学游、知识竞赛、专业培训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基本围绕园区的青年职工展开,让青年人才有归属感,创造“内容为王”的服务,也是园区经久不衰的宝贵经验。
 
图:高频的园区“零”距离服务促成园区与入园企业的相互成就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所以,生物医药园区再也不是靠物理空间载体“一招平天下”,更多在于拼服务,助园区企业成长。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一直在思考真正让园区回归产业,要跳脱对土地和空间的单纯聚焦,把园区打造为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生态聚集地,便有了“1+6+N”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即1个公共研发平台,6大运营服务平台,N项惠企专项服务通过与政府机构精诚携手,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
科技金融、技术支持、企业赋能、市场推广、创新支持、基础配套六方面赋能园区企业高质发展,并不定期为企业提供金融、人才、政策申报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以及政府、产业资源对接会,促进产业协同、集群发展。

 
 
 
图:项目6大运营服务平台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我们认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能将“1+6+N”产业生态服务体系有效贯彻下去,有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园区充分加强和区域的联动。在高新区管委的支持下,产业园建设了区域首个一站式服务大厅,让企业“足不出园”便可完成各种行政事务办理,以“政务服务+产业园区”帮办模式,整合政务审批、税务及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第二,园区充分发挥与入驻企业的联动。例如同青岛环境医院从环保培训、企业“体检”、设施排查、环境咨询四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青岛市首家园区“环保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环境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园区企业看“环境病”难、贵的问题。在企业关怀方面,园区为入驻企业拓展媒体通路,联络园区内部有需求的企业,链接外部进行宣传推广。疫情期间,北科建积极践行国企担当,先后为入园企业免租800多万,切实降低园区企业负担。
第三,园区还积极帮助企业政策申报,助力企业走出去。无论省市级还是区级政策,园区原则上可在2天内开展政策登记,帮助园区企业及早受益,并定期做申报满意度回访。在对外走出去方面,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携园区企业参加2023年中关村论坛展览,会上重点展示了青岛市生物技术药物公共研发平台,并联合展出了入驻企业的创新科研成果。通过静态展览、洽谈交流等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合作意向。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专业服务打动了入驻企业,突破园区空间的界限,更好更精准的匹配企业发展需求。据统计,园区有近一半企业进驻时间超过5年,甚至有些企业从园区建成至今从未离开,园区出租率、租金回报收益等指标均高于同类园区。
图:项目进驻企业品牌墙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03
没有基于产业逻辑的运营思维,就无法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当前市场进入了高质量、精细化的城市运营和产业深耕阶段,单靠园区自己单打独斗已经非常局限了。因此,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也在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多家园区企业共同成立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检验检测联盟,引入行业协会、商会及产业联盟,通过组织行业交流、企业沙龙、产业论坛等,加速研发技术产品化、市场化进程,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基于园区“平台化、生态化”理念,从一开始推出的定向培训、协助认证再到直面企业的“筑巢引凤”计划,一步步打破园区价值瓶颈,最终满足入园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需求。
从平台上,大力发挥园区青岛市生物技术药物公共研发平台效能,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产品成分分析检测、食品检测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的服务,促进教学成果科技转化。
图:生物技术药物公共研发平台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从资源上,以联盟为载体,通过人才交流会、园区平台信息发布、企业人才专场对接活动等形式,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链产学研“信息矩阵”,实现专业人才、市场、技术等要素共享。
从政策上,以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为依托,整合创投、小微贷、科技金融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予以产学研政策、资金支持。
从人才上,聚焦人才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安居服务品质,联合北科建青岛公司住宅项目,加快推进“住房无忧”行动,为人才落户高新区提供住房保障。
通过园区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专业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仅2022年,园区就有6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获评2022年度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企业获评青岛市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单位/企业获评青岛市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获评青岛市2022年度雏鹰企业、2家企业获评青岛市2022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企业入围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1家企业荣获2021年度山东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04
园区持续创新与迭代,筑牢产业协同的重要一环
没有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分工协同,是难以对链主企业产生反向吸引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从产品层面、运营层面、平台整合层面,每一年都会依据园区内企业的痛点做针对性的调整,并非一成不变。
园区积极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资源倾斜,助力园区成为高新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一环,间接的让青岛高新区更有底气引进阿斯利康、威高、国药等大型链主企业,向生物创新药和罕见病药物、医疗器械领域的体外诊断和先进治疗设备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持续探索。
这一项目的价值体现了北科建集团一贯秉持的“科技地产”理念的传承与延续。即发展工业地产的高阶阶段,就是以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为客户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专业化开发运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向社会提供科技载体产品和产业增值服务,有利于降低入驻企业的交易成本、创新成本,实现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基于对产业园发展的独到理解,北科建集团按照“立足京津冀、巩固长三角、拓展大湾区”的“3+X”发展战略,成功开发了包括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怀柔国际科创中心、亦庄科创园等在内的20个科技园区品牌项目,专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深度匹配专业服务和高度聚集的产业资源,培育引进了一大批包括微软、新浪、百度、腾讯云、爱奇艺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北科建集团布局版图
 深度解读:国企产业园的运营之道
 
小结
所以,衡量一个园区的成功,不光要看其投资阶段的精准,更要关注其3年、5年乃至更长周期的稳健经营,摆脱对空间的单纯内卷,直面产业生态的赋能。
如果说十年前北科建主要承担着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职能,那么建成十载的运营成果则源于北科建对产业赋能者与生态搭建者身份的高度认同。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致力于把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商业价值整合平台和城市发展提升平台,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为行业树立了专业精细化的运营经验,理应被业内借鉴与沉淀。